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其他

昆明市林业和草原局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印发昆明市“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 昆明市林业和草原局   2022-08-30 19:57   字号: [        ]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各国家级、省级开发(度假)园区管委会,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市委和市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市属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局属各处(室)、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昆明市“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

昆明市林业和草原局

2022年8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昆明市“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林业和草原发展新形势分析

一、“十三五”主要建设成效

二、林情特点和面临挑战

三、发展机遇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发展布局

第三章 筑牢城市生态安全屏障

一、加强林草资源保护

二、科学推进国土绿化

三、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四、加强草原保护修复

五、开展湿地保护修复

第四章  发展绿色惠民产业

一、促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林草现代服务业

三、巩固生态扶贫成果与助推乡村振兴

第五章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二、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建设

三、提升自然公园服务功能

四、开展自然科学考察

五、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

第六章  助推中国最美省份典范城市建设

一、建设城镇生态“美”

二、建设乡村生态“美”

三、建设湿地生态“美”

四、建设生态文化“美”

五、共建滇中城市生态空间

第七章  深化林草改革与制度建设

一、全面推行林长制

二、继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

三、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第八章  推进数字林草建设

一、建设林业信息数据中心

二、升级政务服务系统

三、打造核心业务系统

第九章 全面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建设

一、林草灾害防控体系建设

二、强化科技支撑建设

三、强化林草种苗保障

四、基础设施建设

五、人才队伍建设

第十章 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二、完善资金政策

三、健全实施机制


第一章 林业和草原发展新形势分析

“十三五”以来,昆明林业草原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战略部署,以重大工程为抓手,协调推进各项任务,“十三五”规划指标基本完成,为“十四五”林业草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62%,超出规划目标2.62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6057万立方米,超出规划目标57万立方米(经中期调整);林地面积保有量2009.46万亩,超过规划目标260.39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78.4%。林业产业总产值189亿元,实现年均增长率16%,高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一、“十三五”主要建设成效

(一)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果

全市围绕建设“美丽春城”目标,组织和发动各部门及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大规模推进造林绿化,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省市联动·绿化昆明·共建春城”植树活动及滇池面山植被修复等一批国家和省市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全市共完成317.6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99.84万亩、低效林改造30.55万亩、提质增效40.06万亩、森林抚育79.09万亩、封山育林68.08万亩。森林面积达到1660.37万亩,与“十二五”末相比,森林面积增加121.95万亩,森林覆盖率增长3.86百分点。滇池等重要湖库面山、交通沿线及城市面山、大江大河两岸的森林得到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更加稳固。城市生态空间得到进一步美化靓化,生态景观有效提升,春城大地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

(二)林业资源保护取得新成效

严格执行森林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扎实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全市1136万亩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资源管理更加规范,持续每年开展资源监测、年度数据更新和主要指标出数工作。“平安林区”建设成效显著,森林公安查处涉林案件6767起,查处率达98%。森林灾害防控能力不断强化,全市年均发生森林火灾8.4起,受害率控制在0.03‰,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为0.37‰,远低于省下达的控制指标4‰以内。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逐步规范,整合优化工作顺利启动和推进。全市认定一般湿地10块,昆明捞渔河建成为国家湿地公园。红嘴鸥等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发布了《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的通告》,收容拯救野生动物4572只(条)。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未发生重大陆生野生动物疫情。组织开展了古树名木普查工作,认定古树名木58563株,完成全市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严守林草资源生态红线,确保全市生态资源安全。

(三)林业产业培育取得新进展

林业产值较快增长,总产值达189亿元,年均增长16%,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特色经济林果面积达223万亩,观赏苗木基地33.06万亩,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98万亩。木制品加工产业发展迅速,加工企业达3081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达172家,产品品种达160多种,解决就业4.28万人,初步形成了辐射全省的林产业企业群。发展森林庄园30家,林下示范基地100个。成功举办了5届中国昆明国际观赏苗木展览会和2届板栗节,“云苗”、“云果”知名度得到极大提升。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产品交易市场10个,市场交易面积达50万平方米,年交易额突破100亿元,昆明市成为全省最大的林产品集散地和消费市场。

(四)林业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林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出台了《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一批改革文件,为深化林业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落实第二轮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目标任务,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全市成立林权抵押贷款机构17家、林权收储担保机构2家;发放林木权证面积1.58万亩,林下经济经营权证面积18.86万亩。林业专业大户达到28个,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110个。完成14个国有林场主体改革验收,推进国有林场场长森林资源离任审计、森林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等改革,出台了《昆明市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试行)》。林草“放管服”改革取得实效,使用林地项目由法定审批时限的20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政务服务事项90%以上实现“网上办”、“手机办”。

(五)生态文化建设取得新成绩

开通了市林业和草原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手机APP客户端等新兴媒体,拍摄了5部年度总结片和1部“十三五”林业工作总结片,组织“脱贫攻坚·林业在行动”、“美丽公路”等大型宣传采访活动,开展了“森林城市”、“幸福昆明”摄影大赛等主题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报道昆明林业生态建设成效,公众对林业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西山林场、西南林业大学等5家单位成为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昆明市海口林场被授予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在建成国家级森林城市的基础上,认定国家级森林乡村20个、省级森林乡村206个,普惠生态产品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六)支撑保障能力得到新强化

林业地方法规逐步完善,颁布实施《昆明市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完成林草系统信息化数据平台搭建,林区视频监控系统、无人机监测森林资源等先进技术投入应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昆明市“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市”称号。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申报创建“昆明市森林生态保护及附属产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扶持站”、“昆明市油橄榄优良种质资源选育利用科技创新团队”等科技队伍,实施各级林草科研和科技推广项目81个,科技成果登记入国家科技成果库17项、“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13项,荣获省市科技奖5项,获授权专利14项,编制完成1项行业标准、4项地方标准。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连年保持在80%以上,发布推荐昆明地区造林绿化树种45种。林业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开展各类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15037人次,干部的履职能力稳步提高,林业系统党风政风行风明显改善。

(七)生态脱贫攻坚取得新成绩

始终把生态脱贫作为林草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围绕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益补偿、森林管护增收和林产业发展带动四个方面实施19个生态脱贫林业建设项目,共投入资金23.82亿元。选聘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态护林员2703名“山上就业”,精准带动全市2703户10879人“家门口脱贫”。完成“挂包帮、转走访”和扶贫包村工作,入户率、回访率均达到100%。落实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大力发展林果经济、林下经济等脱贫产业,有力推动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

十三五林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指 标

十三五

规划目标

2020

规划目标

完成率%

1

森林覆盖率(%

52

52.62

101.2

2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6000

6057

101

3

林地保有量(万亩)

>1749.07

2009.46

114.9

4

自然湿地保有量(万亩)

69.36

72.37

104.3

5

国家湿地公园数量(个)

2

2

100

6

科技进步贡献率(%

55

55

100

7

林业总产值(亿元)

200

189

94.7

8

森林火灾受害率(‰

<1

0.03

完成

9

有害生物成灾率(‰

<4

0.37

完成

10

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

80

80

100

二、林情特点和面临挑战

(一)林情特点

昆明市林情总体上归纳为“生态区位重要,森林资源丰富,但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林草产业发育不足”等几个突出特点。

生态区位重要。昆明既是云南省会城市,也是云南省经济中心,据统计,滇池流域以仅占云南省国土面积0.6%的土地,集中了全省近八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省四分之一的GDP。昆明地处长江上游,是长江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下游的生态安全保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20年,昆明跻身特大城市行列,林草资源对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昆明市846万人提供了最普惠的公共生态产品。昆明是世界重要的旅游城市,拥有滇池和阳宗海2大高原湖泊,母亲湖—“滇池”闻名世界,其与中心城区相连,是昆明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因此,昆明的生态环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受世人关注。昆明是面向西南开放的门户城市,随着国家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自贸区战略的实施,昆明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作用日趋突显,滇池流域将作为推动区域合作和发展的新高地,经济和产业园区布局的主要区域。通过多年的保护与建设发展,昆明林草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保障,昆明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大量优质的森林休闲游憩场所成为人们的好去处,昆明成为了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森林城市。

森林资源丰富但质量不高。昆明市是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资源位于全国省会城市的前列。昆明森林类型多样,主要有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暖温性针叶林、暖温性落叶林、暖温性灌丛,在北部的轿子山,还分布有少量暗叶林和高山灌丛,物种多样性富集。随着举办COP15大会和建设国家植物博物馆,昆明成为云南“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集中展示区。昆明还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地区,25个世居少数民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族生态文化,是开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产业的重要资源,也是建设森林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昆明市森林资源质量不高问题突出,乔木林平均单位蓄积量为67m3/hm2,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纯林面积占比达72.8%,针叶林面积占比为51.0%,针叶纯林面积占比42.3%,林分结构相对单一,抵御森林火灾、有害生物入侵风险能力不高。森林分布不均,以主城区为中心,森林由内向外呈递增分布,金沙江及主要支流局部区域森林覆盖率较低,森林质量较差,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脆弱区集中分布,金沙江及其干流两岸的干热河谷区,森林覆盖度低,植被稀疏,中东部地区石漠化突出,为国家石漠化治理重点区域。“三沿”(沿路、沿河湖、沿城镇)生态功能和森林景观效果不好。

林草产业发育不足。近年来,林草产业虽发展迅速,年增长16%左右,但在产业规模、结构、质量、品牌等方面,与全国林草产业强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林草产业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现状,发展动能不足,缺乏重大项目支撑和“航母型”龙头企业带动。全市林草产业还处于产业分工低端,一方面发展方式相对粗放,产品质量不高,精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低端同质化竞争严重。另一方面,资源优势未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发育不充分,高端产品供应不足,没有形成高低有序的产业价值链体系。

(二)面临挑战

1.资源保护任重道远

林地保护和需求矛盾突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工程建设使用林地的总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林地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需求之间矛盾突出。森林防火任务繁重。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逐渐增多,持续时间逐渐变长,林草资源防火任务繁重,在此轮机构改革中,森林草原火灾“防”与“救”的职责尚未理顺,森林防扑火工作仍主要由林草部门承担,工作任务和机构建设失配。执法机制亟待完善。森林公安局划转后,由森林公安集中行使的90余项行政处罚权、行政强制权将交回林草部门集中行使,林草部门的行政执法能力已完全不能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执法体制机制亟待重新梳理完善。

2.生态治理难度加大

经过多年的大规模造林绿化,全市可用于造林的宜林地资源越来越少,剩下的无林地主要为造林困难的地块,集中在干热河谷、石漠化区、高寒山区,这些区域立地条件差、环境气候恶劣,造林难度非常大,造林投入成本远远高于传统宜林地造林。比如,干热河谷主要分布的东川区森林覆盖率仅为38.07%,低于全市平均13个百分点,且森林质量总体不高,景观效果较差,主要原因就是干热河谷区生态治理困难。

3.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任务繁重

特色经济林提质增效需求迫切。昆明与其他州市同期同步大规模发展核桃种植,受当时条件限制,种植品种较多较杂,现已逐步进入达产期,产出果品杂乱且品质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板栗树体老化,果实品质退化,以核桃、板栗为主的特色经济林急需开展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发展瓶颈亟待破解。地方政府和林权所有者对发展森林康养、林下经济有着较高的期待,但项目开发中必要的设施建设、生产经营措施作业等,需要使用林地、采伐林木和林下清理整地,这些措施将会触动资源保护政策中的敏感点,缺乏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的指导,项目落地遇到很多问题、甚至无法实施,限制产业发展的政策机制急待破解。小微企业发展步履维艰。小微企业大都是产、供、销(基地建设、产品生产和研发、市场开拓)同时创建的“全能型”企业,使得本就在人才和资金都比较短缺的企业在各个环节都疲于应付,企业发展步履维艰,急需走出去的合作平台。

4.支撑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政策机制有待创新完善。按照国家提出“推进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需从国土绿化、生态修复、资源保护、产业发展、科技支撑、法治保障、发展规划等方面推进政策机制发展和完善。数字林草建设亟待加强。林业大数据建设、借助大数据平台管理服务林草发展的作用还不明显。国有林场改革需继续深化,要建立合理的机制,调动职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盘活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加强林场发展内生动力。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机制改革亟待推进。自然保护建设因时间跨度较大,各类自然保护地空间交叉重叠、管理职能和机构交叉重叠、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等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突出,亟待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三、发展机遇

1.从国家层面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战略部署,“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对林草工作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至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落地实施,森林、草原和湿地是陆地最大的碳库,林草碳汇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林业和草原应对气候变化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升到新的高度。长江经济带战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西部大开发中强调“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乡村振兴中强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等,均对林业草原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国家势必将在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逐步补齐制度短板,将极大提升林草治理效能。 

2.从省级层面看,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指出: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省委、省政府为落实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出了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推动“两王国一花园”(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生态保护和建设行动的决策部署,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云南经验,打造云南样板。省委、省政府提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林草将在“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打造中占据重要角色,既是“三张牌”的助推器,又是动力源泉。

3.从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看,市委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以及《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成为普遍形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至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世界春城花都和生态宜居城市魅力凸显,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基本实现生态文明现代化。这些目标要求,进一步压实了林草在生态建设和完善城市生态空间的责任。COP15大会在昆明举办,必将有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的目光聚焦昆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林草部门作为生物多种性保护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林草事业大有可为。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林草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生态产品需求为目标,以全面推进林长制为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筑牢典范城市生态根基,提升绿色惠民产业体系,推动林草高质量发展,为昆明市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加大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确保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促进林草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为契机,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推动林草产业转型升级,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促进发展和保护协调共进。

坚持以人为本、绿色惠民。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提高林草覆盖度和森林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春城,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迫切需求,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生态环境容量。充分发挥林业草原优势,让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进绿色福利和生态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改革创新、高效治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始终把握改革创新的正确方向,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扩大改革红利和创新红利,释放各类主体参与林草建设的内在潜力和活力。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健全体制机制,把林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坚持质量优先、量质并进。贯彻系统治理观,从局部单项治理向整体综合治理转变,从追求自然资源的数量增加向注重数量质量功能齐增转变,更加强调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生产力和活力,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树立质量和效益导向,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着力补齐短板,提升林草基础设施和现代化装备。

坚持开放合作、互惠共赢。围绕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坚持开放合作,引领东南亚、南亚区域国际生态治理和资源保护利用方向,在生态修复、资源保护、林产贸易服务和森林生态旅游等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昆明林草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新高地,让昆明逐步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林草国际合作、技术服务和产业出口的辐射中心。

三、发展目标

昆明市“十四五”林草发展的主要目标为:

筑牢典范城市生态根基。开展国土山川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3%,森林蓄积量达到6300万立方米以上;加强草原生态修复,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75%;加快湿地恢复与保护,湿地保护率达70%以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地面积达到7.9%,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达90%;呈现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生态格局,筑牢“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生态根基。

提升绿色惠民产业体系。围绕产业发展短板,实施特色经济林提质增效,着力抓好产业服务体系建设;以安宁、宜良、禄劝、富民4个大型林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为重点,通过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康养产业,构建林草新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形成高效的绿色惠民现代产业体系,持续巩固生态扶贫成果。

推动林草现代化建设。林草信息化、机械化、科学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林草信息化率达85%,科技贡献率达60%。全面推进林长制,林草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2020

2025

属性

1

森林覆盖率(%

52.62

53.0*

约束性

2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6057

6300

约束性

3

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立方米/公顷)

67.0

72.0

预期性

4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75.0*

预期性

5

湿地保护率(%)

69.0

70.0*

预期性

6

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

4.6

7.9*

预期性

7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

90/90

90/90

预期性

8

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

0.03/≤3

≤0.9/≤2*

预期性

9

林业/草原有害生物成灾率(‰/%

0.13/≤10

≤4.0/≤9.5

预期性

10

林草产业总产值(亿元)

189

300

预期性

1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亿元)

660

720

预期性

注:1.森林覆盖率以昆明市2020年森林资源主要指标监测数据为基数测算(52.6%)。待林草数据与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对接融合后,森林覆盖率可能发生变化,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按每年0.08百分点增长,2025年预计可达到53%。

2.2020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没有开展调查统计,据有关历史数据并与上位规划对接,待林草数据与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对接融合后,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率可能发生变化,2025年预期目标为75%。

3.湿地保护率以昆明市2020年湿地资源主要指标监测数据为基数测算。待湿地数据与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对接融合后,湿地保护率可能发生变化,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4.6%,以目前编制完成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为基础测算,并包含了风景名胜区的面积占比。下一步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政策可能发生变化,若风景名胜区不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届时该指标将发生变化。

5.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和林业/草原有害生物成灾率参照《云南省“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预期性指标。

四、发展布局

(一)生态建设布局

从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出发,根据林情特点,把昆明市分为“生态修复核心区”、“生态保护涵养区”、“生态治理功能区”的生态建设布局,统筹安排各种发展要素和建设项目。

“生态修复核心区”生态建设布局  本区包括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安宁市、晋宁区7个市区。该区是全市经济最发达,城镇和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因人为活动频繁、开发强度较高,导致局部地区生态退化,是全市生态修复重点区域,也是生态产品和生态容量急需增加的地区;从空间分布上看,该区内城镇、人口聚集于环滇池区域,因此,本区域生态治理重在“治水”,以保护滇池、阳宗海等高原湖泊为主。生态建设以提升森林质量、城市面山生态修复和高原湖泊流域区生态修复为核心,主要布局森林抚育、森林城市建设项目、面山生态修复、湿地保护和修复,突出城市、湖泊面山绿化、生态廊道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城市颜值和形象。

“生态保护涵养区”生态建设布局  本区包括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3个县区。该区域位于昆明北部金沙江沿线,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生态功能突出,生态治理重在“护林”,以金沙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为主。生态建设以实施天然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工程为主,加强天然林保护和局部山体生态修复,金沙江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屏障功能。

“生态治理功能区”生态建设布局  本区包括嵩明县、富民县、石林县、宜良县4个县。该区域位于昆明城市核心区的周围,是昆明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为确保昆明城市生态安全发挥重要作用。区内局部地区石漠化严重,森林覆盖率相对偏低,生态环境脆弱,极易造成生态退化。本区域生态治理重在“固土”,以林草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防治为主。生态建设以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等项目为主,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思路,以小流域为单元,改变单一项目治理方式,开展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开展生态攻坚,增加林草植被覆盖度,改善区域生态质量,发挥保障昆明生态安全功能。

(二)产业发展布局

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按照“一县一业”的发展思路,分析各产业发展所需的不同条件,科学评价各县区自身条件与产业发展要求的耦合度,确定各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以此来引导和促进各种产业发展要素进行聚集整合,构建特色突出、比较优势明显的林草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效益良好、体系完整的产业发展格局。

十四五”林草产业发展布局

序号

产业

重点区域

一般区域

1

林下经济产业



1.1

林菌

禄劝县、宜良县、寻甸县、晋宁区、石林县


1.2

林药

禄劝县、寻甸县、石林县


1.3

林花

宜良县、安宁市、晋宁区、西山区


1.4

林菜

富民县


1.5

其他模式

晋宁区、安宁市、禄劝县、寻甸县、石林县、东川区


2

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



2.1

森林康养

宜良县、石林县、晋宁区、嵩明县、富民县、呈贡区、西山区、安宁市、禄劝县

寻甸县、东川区

2.2

森林自然公园

西山区、盘龙区、五华区、安宁市、晋宁区

其他县市区

2.3

湿地自然公园

晋宁区、呈贡区


3

观赏苗木产业

宜良县、石林县、东川区

寻甸县、富民县、安宁市、禄劝县

4

特色经济林产业

禄劝县、寻甸县、东川区

宜良县、富民县、石林县

5

木制品精深加工产业

安宁市、寻甸县、宜良县

富民县、嵩明县、禄劝县

6

林业现代服务产业

安宁市、官渡区、呈贡区、宜良县

五华区、盘龙区、西山区、禄劝县


第三章 筑牢城市生态安全屏障

一、加强林草资源保护

(一)全面保护天然林

加强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管护,继续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科学划定重点天然林区域和国家、省和市公益林范围。加强自然封育,持续增加天然林资源总量。按照“一张图”管理要求,明确护林员网格化管理责任,将公益林管护范围落实到山头地块。加大天然中幼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力度,因地制宜培育复层异龄林,优化森林结构和功能,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性和碳汇能力,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

(二)加强林草资源管理

严格资源管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统领,编制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落实林地分级管控要求,严格控制占用公益林、天然林和蓄积量高的林地,强化林地定额5年总额控制机制,确保林地保有量不减少。加强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严格管理超载过牧、违规放牧等行为,强化源头管控和事中事后监管。规范采伐管理,落实采伐限额和凭证采伐管理制度,强化对限额执行和凭证采伐的监督检查,深化告知承诺制等便民举措,提升便民服务水平。持续开展“天上看、地面查、网络传”的森林督查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脆弱区、重点违法领域问题的监管,强化森林督查制度化、规范化。深入开展打击涉林草违法专项行动。坚决查处非法占用林地、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地及毁林毁草开垦等案件。加强林草工作基层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提升资源管理能力。

(三)提升区域物种丰度

加强对各种森林类型的保护,保护森林植被多样性和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对采取封禁的森林群落,在林中空地和林窗下进行人工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针叶林更新树种选择适生耐阴的阔叶树种,形成针阔混交林,提高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对现有灌木林、无林地采取人工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在造林中坚持针阔混交,坚持优良乡土树种优先、乔灌草相结合造林,形成稳定的、多层的森林生态系统;对密度较大林分及时抚育,提高森林质量;建立监测预警体系,预防外来物种入侵,对已造成入侵破坏的林草有害生物进行科学防治。

专栏3-1:林草资源保护与监督管理重点项目

1.天然林保护:不断提升天然林保护能力,加强管护站点、道路、辅助设施设备等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构建智能管护体系,实现全市天然林(公益林)应管尽管。加大退化天然林修复,精准提升天然林质量,因地制宜培育复层异龄林。

2.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积极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继续对国家级省级市级公益林实施补偿。

二、科学推进国土绿化

(一)提升科学绿化水平

科学合理安排绿化用地,以宜林荒山荒地荒滩、荒废和受损山体、退化林地草地等为主开展国土绿化。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充分考虑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承载能力,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科学恢复林草植被。合理选择树种草种,优先使用乡土树种草种,积极营造混交林。加强新造幼林地封育、抚育、补植补造,完善后期管护制度,提高成林率。坚持全民动员植树造林,丰富义务植树形式,推广“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国土绿化任务落地上图,精细化管理。聚焦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区与生态问题突出区,积极申报实施一批国家区域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示范项目和科学绿化试点示范项目。

(二)推进重点区域绿化

根据全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针对重点功能区和重点生态区的突出生态问题,因地制宜确定绿化方式。滇池、阳宗海等重要湖泊流域区加强封山育林育草,推进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建设。金沙江流域区严格保护原生植被,加强生态修复,按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恢复林草植被。

(三)稳步开展退耕还林还草

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按照“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原则,合理布局退耕还林还草空间,稳步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落实国务院批准的退耕还林还草任务,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强退耕还林还草抚育和管护。结合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投入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

(四)加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严格保护石山植被,科学开展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不断提升植被质量。推广优良树种草种、困难立地造林种草技术、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模式。适度开展以坡改梯为重点的土地整治,合理配置小型水利水保设施。加强潜在石漠化地区石漠化监测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保护岩溶地区现有林草植被与治理成果,协调推进石漠化土地预防与治理。

专栏3-2土绿化重点项目

1.退耕还林还草:在国家批准的规模和范围内,优先对生态脆弱区、生态退化区符合退耕政策要求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完成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2.99万亩;开展工程任务县(市、区)技术人员、退耕农户技术培训。

2.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完善石漠化治理体系,加大石漠化区域林草植被保护恢复,因地制宜开展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提升植被质量。

3.重点区域人工造林针对重点功能区和重点生态区的突出生态问题,在金沙江流域(昆明段)、滇池、阳宗海等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规划实施人工造林12.98万亩。

三、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一)强化森林经营

积极引进先进森林经营理念和技术,探索推进森林科学经营,采取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集约人工林栽培等措施,培育乡土、混交、异龄、复层森林,增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培育珍贵树种和大径材,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和林地产出。建立和实行以森林经营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森林培育、保护、利用决策管理机制。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要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科学、规范开展森林经营活动。科学开展造林绿化“六提升”,重点实施生态林景观化提升、经济林标准化提升、人工造林工程化提升、重点工程规模化提升、生态治理区域化提升、生态产品公园化提升。积极推进森林经营试点示范建设。

(二)开展退化林修复

科学开展退化林修复,遏制森林林退化。探索森林科学经营,以生态区位重要、林相残败、林木生长衰竭、林地生产力出现严重下降的林分为修复对象,采取不同修复方式修复森林。对退化天然次生林,以封育、补植补造和低强度抚育间伐等措施为主,调整树种组成,增加珍贵树种、乡土树种混交比重,逐步建立以演替后期树种、深根系树种为建群种的异龄混交林。对退化防护林,采取小面积块状皆伐更新、带状更新、林(冠)下造林、补植更新等方式进行修复,配置形成混交林,增强防护效能。对低质低效低产林,采取抚育间伐、补植补造、更替改造等措施,培育优质大径材,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

(三)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

充分利用国家开发性、政策性和商业性贷款,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探索国家储备林建设投融资、信用担保等机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坚持科学经营,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目标树培育模式,集约培育乡土树种、速丰林、大径级用材林和珍贵树种,培育多功能的混交林和复层异龄林,提高国家木材资源供给能力。

(四)推进林草碳汇行动

科学开展植树造林、森林保护与经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加强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与木竹材料替代,减少碳排放。科学开展植树造林、森林保护与森林经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开展林草碳汇计量监测评估,有序开展市(县、区)林草碳汇潜力评价,科学评价林草碳汇能力,建立健全森林碳汇基础数据库,建立分年度发布林草碳汇报告制度。深入研究森林、草原、湿地等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及实现路径。积极参与碳市场制度建设,鼓励社会主体参与林草碳汇项目开发建设,指导开展林草碳汇项目开发交易和碳中和行动。

专栏3-3:精准提升森林质量重点项目

 1.封山育林对新造林地、河流上游和水库附近的水源涵养林地、风景林等进行封育,通过封山育林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减轻森林病虫害,提高林分质量。实施封山育林16.65万亩。

 2.退化林修复:以生态区位重要、林相残败、林木生长衰竭、林地生产力出现严重下降的林分为优先对象,采取合理方式,调整树种结构、龄组结构和径级结构,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恢复和提高林地生产力,修复和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实施退化林修复14.20万亩。

 3.国家储备林建设:全面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培育储备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培育大径级用材林,增加木材资源储备,提高木材生产供给能力

四、加强草原保护修复

(一)保护天然草原

严格保护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地等重要生态区位的天然草原,严禁擅自改变草原用途和性质。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把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草原划定为基本草原,实行严格保护管理,确保基本草原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

(二)加快退化草原修复

实施退牧还草,因地制宜,开展封禁封育,促进自然恢复,严格控制天然草原载畜量,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提高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加强毒害草治理,提升草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继续修复重点区域退化草原,轻度退化草原降低人为干扰强度,中度退化草原适度开展植被、土壤等生态修复,重度退化草原通过封育、种草改良等重建草原植被。

(三)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

推行草原休养生息,科学划定禁牧区,对严重退化草原、生态脆弱区的草原和禁止生产经营活动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依据牧草生产能力和承载力核定载畜量,对禁牧区以外的草原实施草畜平衡,引导鼓励牧民科学放牧,实施季节性休牧和划区轮牧。建立和完善草原防火防灾、监测预警、草种基地建设等草原支撑体系。

专栏3-4:草原保护修复重点项目

1.草原资源基本情况调查:开展草原资源基本情况监测,掌握全市国土范围内草资源情况,建立草原小班档案,形成草原资源“一张图”管理。

2.退化草原修复:因地制宜,积极开展退化草原改良和种植乡土草种,提升草原生态功能。

3.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开展草原有害生物普查,根据普查结果因情施策,开展草原有害生物综合防治,面积10万亩。

4.草原动态监测探索“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逐步建立以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监测方式,及时掌握草原动态信息,反映草原生态状况。建设东川、寻甸、禄劝3县(区)监测点,在东川、晋宁、寻甸、禄劝、嵩明、富民、宜良、石林8县(区)开展草原“天空地”一体化地面监测。

5.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开展云南凤龙山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工作,高标准编制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加快试点建设进程,探索以草原自然公园为载体的新型草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五、开展湿地保护修复

(一)全面保护湿地

以国土“三调”成果为基础,科学确定湿地管控目标,确保湿地总量稳定。优化湿地保护体系空间布局,逐步提高湿地保护率,形成覆盖面广、连通性强、分级管理的湿地保护体系。加强重要湿地、沼泽及内陆滩涂湿地保护,改善湿地生态状况,维护生物多样性。

(二)加强退化湿地修复

采取近自然措施,增强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修复能力,对重要湿地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稳步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质量。

(三)加强湿地管理

完善湿地分级管理体系,加强湿地分级管理。加强重要湿地生态监测和保护管理状况评估。探索建立湿地破坏预警、湿地保护约谈等管理机制。开展湿地科普宣教和保护宣传,引导公众认识湿地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到湿地保护中。

专栏3-5:湿地保护与恢复重点项目

1.湿地保护:全面保护湿地,减轻人为干扰,防止湿地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2.退化湿地恢复:通过水系连通、地形地貌修复、植被恢复、栖息地改造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控等措施,修复和恢复湿地。

3.湿地管理能力建设:加强湿地宣教基地建设,加大湿地科普宣教和保护宣传力度。


第四章  发展绿色惠民产业

一、促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科技支撑为思路,更加注重林农增收和林业总产值稳定增长,以市场需求导向,引导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观赏苗木、特色经济林、林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加强产业品牌建设与保护,完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优化产业营商环境,完善林草产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层次促进国内国际产业双循环,推动林草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持续发挥林草生态增收致富优势,促进林草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巩固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

(一)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1.林下经济产业

在保护森林的前提下,按照乡村振兴和“一县一业”要求,鼓励各地优先在人工商品林地中发展林下经济。完善林下经济产业布局,建成一批规模适度、效益好、带动力强、各具地域特色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重点扶持一批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以林菌、林药、林菜等为主的林下种植。建成全省林下经济产品物流交易、精深加工和科技研发宣传推广中心。完善资源保护利用政策措施,支持经营主体完善林菌、林药仿野生种植技术,编制林下经济技术规程和标准,提升林下经济质量效益和品牌建设能力。

2.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

依托昆明作为省会城市的优势,充分挖掘和利用森林景观,积极发展森林生态观光、森林休闲度假、森林探险、自然教育研学和生态旅游村等特色生态旅游,开展森林城镇、森林乡村、森林村寨和森林人家建设,打造国家森林步道、特色生态旅游线路、生态旅游地知名品牌。充分发挥森林康养资源优势,以森林景观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积极探索森林康养与医疗、教育等产业的融合模式,大力兴办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等森林康养服务。推动实施森林康养基地质量评定标准,创建标准化森林康养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森林康养产业创新中心、康养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和康养大数据创新产业集群,引领云南建设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

3.观赏苗木产业

进一步推动观赏苗木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本地资源特色,以市场为导向,狠抓观赏苗木标准化体系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创建全省一流的特色观赏苗木示范基地,加大新品种研发和优质苗木资源人工繁育的扶持力度,以宜良为中心打造产业集群,培育特色主导产品。积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苗木贸易国际化,抓紧苗木进出口园区建设,积极争创省级出口种苗苗木质量安全示范区。

4.特色经济林产业

打造“绿色食品牌”,做强做优以核桃、板栗、花椒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产业发展坚持“抓存量,扩增量”思路,重点由扩大规模向提升质量、提高效益转变。

(1)基地建设

特色经济林种植基地建设以板栗、核桃、油橄榄、花椒等为重点,主要开展品种改良、水肥管理、修剪整形等措施,提高果品品质,增加林农种植效益,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经济林产品。

(2)果品初加工

根据种植基地规模和空间分布情况,在重点县(市区)选择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培育其发展成为林果初加工龙头企业,统一技术标准,对果品进行采收、脱皮、干燥、分级、包装等初加工处理,提高果品质量。

5.林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在产品初加工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林产业园区建设,促进林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建设较为完善的林草产业体系。核桃、花椒等大宗林产品,要以精深加工技术和营养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突破口,促进精深加工;培育发展林菜、板栗等森林生态食品,形成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的精深加工食品;鼓励和支持木竹加工、林化工传统林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速淘汰落后工艺和落后产能,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快林草产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规范行业标准,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林草产品精深加工。

(二)加快推进产业园区与市场建设

1.产业园区建设

产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依托已有产业基础推进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结合现已形成的以及新兴的主导产业来集中配置资源,明确园区主导产业和专业化分工,突出特色产业优势,增强园区产业核心竞争力;根据园区发展规划和功能定位,通过鼓励性的招商引资政策,以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集群的理念来招商引资,引进科技含量高、精深加工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示范带动强的龙头企业进入园区,注重扶持培育地方企业,注重园区内企业间的关联性和相互渗透性,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加速产业集聚,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在园区内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通过产业园区建设,逐步培育一批以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林草产业集群,实现重点区域、重点产业聚集效应和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形成主导产业明显、核心竞争力强、产业集中度高的核心产业带和产业集群。

2.林产业市场体系建设

加强林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强化市场信息和产销对接服务。集粗加工、线上线下交易、仓储冷库、第三方物流、信息发布、展示体验、服务平台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实现市场信息共享,强化市场供求信息服务,引导产销衔接、以销定产,促进精准生产、精准销售。推动林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与各大销售平台对接,着力推进产销衔接。完善林下经济、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特色经济林、观赏苗木、木材综合加工等产业园区布局,建设特色林业精品园等现代产业示范园区,组建集种养加服于一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各类林草产业联盟,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中国林业大数据中心和中国林权交易(收储)中心落户云南为契机,重点推动“互联网+林产品大市场”及“诚信体系”建设,结合安宁、宜良、禄劝现有市场基础,加快推进西南木材交易市场、宜良观赏苗木交易市场、西南干果交易市场3个大型林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以交易市场聚集发展要素、补齐薄弱环节,构建具有突出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林草产业体系,着力抓好面向省内外,辐射东南亚、南亚的市场体系建设。

(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紧紧围绕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目标,以产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为基本方向,全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各种社会主体参与林业建设和经营。大力培育林草业龙头企业、林草业专业合作社、林草业大户、民营林场、集体林场、家庭林场、林草业经纪人、森林人家等新型林业市场主体,建立评定制度,完善管理办法。扶持家庭林草业、大户林草业、集体林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积极发展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林草业经营带头人,培育专业化、职业化林农。支持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市场开拓和特色产品研发能力建设。设置产业扶持专项资金用于经营主体培育。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骨干的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专栏4-1:林草产业建设重点项目

1.林下经济产业:

(1)林下种植。实施林下生态种植,继续大力推广林药、林菌、林花、林下蔬菜等生态种植模式,重点推广符合中药材种植特点的林下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推广林下有机中药材2万亩,道地药材、特色药材、药食两用药材3万亩。

(2)野生菌。以牛肝菌、干巴菌、鸡枞菌、鸡油菌等野生菌为重点,开展野生菌产地封育经营,加强野生菌保护性采集和人工促繁基地建设,确保野生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升主要产地野生菌冷藏能力和冷链运输能力,加强交易市场建设。

2.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

(1)生态旅游。到2025年,打造5个国内知名森林旅游品牌,2个湿地旅游品牌,发展森林人家12家。

(2)森林康养。按照标准化建设体系提升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一批高品质服务设施、系统配套康养设施、专业化体验教育设施、医疗应急设施;打造一批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自然教育、运动健身产品;建立以康养人群需求为基础,质量监督体系、响应体系和维护体系组成森林康养综合服务体系。到2025年,建成安宁温泉街道办事处标准化基地,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康养基地8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2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6个。

3.观赏苗木产业:

(1)基地建设。改造提升5万亩,其中,以乡土树种和自主知识产权树种培育为主改造2.5万亩、苗木新品和驯化培育改造1.5万亩、其它苗木培育改造1万亩;认定20个乡土树种育苗基地,鼓励观赏苗木新品种认定,打造植物新品种创新培育示范基地。

(2)标准化苗圃建设。建设标准化苗圃3万亩,建设2个进出口种苗安全示范区。

(3)市场体系建设。在宜良县建设产业园区作为昆明市重要的苗木综合交易平台,将园区建成为云南省重要的苗木综合交易、物流中心。

4.特色经济林产业:

以提质增效为目的,建设板栗、核桃、油橄榄、花椒等特色经济林果高产高效示范基地10个,面积1万亩;建设特色经济林果初级机械加工一体化示范点30个。

5.产业园区建设:

产业园区建设。继续推进2个园区建设,其中在寻甸建设中国·昆明国际林业产业园,在富民建设林产工业精品园。建成以林产品精深加工为龙头,以中高端家具产品生产为重点,打造完整的林业产业发展链条,以物流和集中分销为桥梁,集生产、销售、贸易、展示于一体,形成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规模化的综合性国际林业产业园区。

6.市场建设:

(1)西南木材交易市场。推进安宁西南木材交易市场建成区域性专业化木材交易市场,建设面积1056亩,应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构筑便捷安全的交易平台,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升级。

(2)宜良观赏苗木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宜良县的区位优势,建成品种齐全、服务配套、苗优价廉的苗木交易市场。

(3)西南干果交易市场。在禄劝县建设集仓储、交易、物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干果市场1个,不断完善干果交易市场各项功能,配套建设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打造互联网+干果交易销售平台,实现干果经营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力争将禄劝干果交易市场打造成西南地区干果集散中心。

7.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争打造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4户,新增省级龙头企业6户以上;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级合作示范社2家,省级合作示范社10家;发展家庭林场30个。

二、林草现代服务业

加强林草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广“互联网+”模式,建设林草产品电子商务体系,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加强大数据应用,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林草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继续推进林业金融保险服务业、科技推广与培训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林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继续发展林业科技服务业、林业中介服务业、森林生态文化产业、物联网等,提供林业金融服务、林业科学技术研究、科技推广与培训、规划设计、林地收储、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抵押担保、森林保险、有害生物防治、森林管护、森林防火、林产品销售等服务;开展政府购买林业公益性服务试点。加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产业金融服务。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加强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积极争取金融机构优惠贷款和抵押贷款,争取金融机构开发林业全周期信贷产品,推广林权按揭贷款,推动林草业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和生态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扩宽支持林草产业的金融产品,建立林权收储担保服务制度,探索建立林草产业发展基金,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健全林草保险服务长效机制。

专栏4-2:林业现代服务产业建设重点项目

1.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1)市场体系建设。以国家级林业双中心建设、“中国?昆明国际林业产业园”和“云安林木天下”建设为契机,结合宜良、禄劝现有特色经济林市场,重点推动“互联网+林产品大市场”及“诚信体系”建设。

(2)品牌化建设。建设3~4个苗木苗木行业品牌,推动苗木精品建设。力争认定市级绿色食品牌10家,省级绿色食品牌5家。力争推动3个林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工作。以奖代补推动有机认证工作。

2.林权收储担保中心建设积极推动成立林权收储担保中心。

3.中介服务建设建立行业协会与行政管理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推动行业协会建立市场主体“黑名单”制度,给涉林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三、巩固生态扶贫成果与助推乡村振兴

(一)林草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

继续统筹推进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生态产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相互促进,巩固生态扶贫成果,实现生态建设与助推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充分发挥林草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继续依托生态护林员、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惠民项目,稳定提高林区居民经济收入,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二)推进乡村美化绿化与乡村振兴融合

重点围绕“森林乡村”和“美好生活”双美目标,主动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林草资源优势,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居乡村。通过在乡村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加快乡村绿化美化,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居民生态宜居水平,开展“森林乡村”创建,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三)推进林草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融合

重点加大林下经济、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特色经济林等生态产业的支持力度,扶持山区林农因地制宜发展林草产业,加强对核桃和板栗等特色经济林的提质增效,拓宽林产品的销售和加工,强化创新成果与技术的转化应用,发挥小额信贷对贫困地区农户的资金支持作用,建立一批对群众增收带动作用明显、市场相对稳定、经济价值较高的特色经济林基地和生态旅游基地。打造一批践行“两山”理论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村,增加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按照“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精三产”的目标,加快生态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生态产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构建高质量林草产业体系,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生态产品。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增产增收致富,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真正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第五章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通过整合各类有交叉重叠的自然保护地、归并和优化相邻的自然保护地等方式,加强保护地的管理。特别是对被分割、破碎化的保护地,孤岛化的保护地,通过这些措施加强连通性,形成比较完整的保护地体系。依据《昆明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理顺自然保护地关系,完成现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确立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精准识别保护空缺区域,通过扩建或新建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方式将其纳入自然保护地,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维护生态安全。

“十四五”期间,完成全市各类自然保护地类型、级别、边界范围、功能分区等的确定;继续开展自然保护地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落实自然保护地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建立协同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做到“一个保护地、一块牌子、一套机构”,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水平;完成各个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编制、审查、报批工作,推动自然保护地科研科考及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对全市自然保护地有效管理。

二、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建设

进一步健全机构,理顺关系,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完善保护区边界细化、勘界立标、综合科考和总体规划编制(修编)工作;加强保护区巡护和监测盲区补控,完善巡护和监测体系;加强宣教展览、科研平台、教学实习基地及生态科普教育与体验基地建设;开展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工作,给当地社区提供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机会,使村民在保护与发展中公正公平地感受到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多元价值,从而激发出社区自我教育、成长与发展的活力,产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热爱。确认和评估社区自然资源使用的机会和约束条件,制定社区自然资源管理计划(含乡规民约),监督和评估社区发展及资源保护方案的效果。推进保护区规范化、示范化建设管理,通过教育培训、对外交流合作、引进人才等形式加强保护区机构能力建设,建立较为完备的各类专业人才培训长效机制,促进保护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三、提升自然公园服务功能

完善自然公园创建、边界细化、勘界立标、资源本底调查和总体规划编制(修编)工作,完善各类自然生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旅游、生态教育、自然体验活动,提升自然公园生态服务功能。建设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自然教育基地,为青少年自然科普及全民生态文明学习提供场所。开展森林自然公园的保护、解说、教育、防火和环保等基础建设。加强解说体系建设和森林景观提升项目建设。

四、开展自然科学考察

在3个市级管理的自然保护地内开展科学考察,主要开展保护区边界、面积和功能区等基础自然要素为主的自然地理环境调查,综合考察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类、数量、动态分布情况,各类森林群落结构、组成、分布及演替情况,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三有”动物物种种群数量和分布,重点保护对象在种类、数量、空间分布等消长变化情况和演变趋势及规律,保护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调查,保护区威胁因素专项调查。

专栏5-1: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重点项目

保护地管理及能力建设全市自然保护地面积达到195万亩以上,加强保护地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有序开展“智慧”保护地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升,建立完善的网络和巡护监测体系,推动自然保护地科研科考、巡护网络及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

五、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BD COP15)于2021年10月在昆明市召开,本次大会制订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期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描绘新的蓝图,大会达成了《昆明宣言》。“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倡议,对提升各方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愿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全市林草工作要以此为契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和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监测体系,实现科学保护、可持续发展,履行国际公约,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

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到行动,健全和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调查评估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状况,开展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实施珍稀濒危和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行动,推进全社会参与保护模式,保护和恢复野生种群及其栖息地生境,完善近地、迁地、圈地、收容救护和回归多元保护体系。优先开展极小种群物种和昆明特有濒危物种拯救行动,科学开展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自然回归。依托“数字林草”建设,建立野生动植物数据库,及时掌握全市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提高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监测、管理、保护和利用水平,为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决策支持。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中心建设

从提高物种监测保护能力和保护地管理水平入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充分应用先进的保护手段和成熟的管理方法,坚持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在主城区建设集保护、监测、科研、展示、交流于一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中心,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能力。

(二)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

为保护黑颈鹤,减缓人鹤冲突并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活动对黑颈鹤的干扰,实施退耕还湿。在核心区和季节性核区建设黑颈鹤食源地100亩,并储备一定数量的本土玉米和荞麦,在黑颈鹤经常觅食地投放本土鱼苗、虾苗,为越冬黑颈鹤提供充足食物。建设自然保护区视频监控系统,加强自然保护区日常监管,特别是在黑颈鹤的越冬季节(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严格加强外来人员和车辆管控。建设自然保护区宣教中心,提高保护区公众服务能力。开展自然保护区甸沙乡森林抚育项目,计划抚育面积3600亩。

(三)富民枳回归保护

开展以就地保护为主,近地和迁地相结合的保护形式,使富民枳这一物种及其基因资源得到有效保存。进一步研究解决回归种植富民枳的开花、结果的问题,使原生地回归种植的富民枳与所处的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专栏5-2: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重点项目

1.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中心建设市辖3个保护区在主城区建设统一的科普展示和宣教体验中心。包括办公用房、动植物博物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中心、濒危动植物研发中心、市级疫源疫病应急储备库、动物医院、交流中心等基础设施。

2.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季节性核区建设黑颈鹤食源地100亩;建设自然保护区视频监控系统,在原有监控摄像头的基础上,新增视频监控系统6套,在横河、水城两个管护站建设视频监控中心;建设自然保护区宣教中心,提高保护区公众服务能力;开展自然保护区甸沙乡森林抚育3600亩。

3.富民枳回归保护:培育富民枳容器苗,回归种植富民枳达1万株。


第六章  助推中国最美省份典范城市建设

一、建设城镇生态“美”

着力提升具有昆明特色的绿色城镇之美,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统筹指导城市、城镇和乡村绿化,加强道路、水岸线、公园的绿化技术指导,提升现有绿地空间保护修复水平,特别是加大原生植被、自然景观和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避免使用奇花异草过度打造人工绿化景观,力戒奢侈化。指导相关单位开展沿集镇绿化,增加绿色空间和生态容量。开展绿化美化和森林质量提升改造,注重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相结合,常绿、落叶树种相结合,观叶、观花、观果植物相结合,着力推进打造彩色化、珍贵化、乡土化,层次更丰富、结构更稳定的城镇生态景观。

二、建设乡村生态“美”

以原有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借助生态修复手段,加强原生林草植被、自然景观等自然生境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全面保持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利用可造林地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增加乡村生态绿量,因地制宜开展环村林、护路林、护岸林、风景林、游憩林、康养林、农田林网等建设。建设一批富有云南特色的“森林乡村”。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森林乡村建设与发展特色经济林、家庭林场、村庄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三、建设湿地生态“美”

在环滇池、阳宗海及周边区域面山大力推进植树造绿,加快环湖区域面山植被恢复,促进湖岸景观美化、协调。开展湿地科普宣教和保护宣传,引导公众认识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切实保护湿地资源。指导相关单位重点对湖滨湿地进行科学修复与恢复,实现湿地与入湖河道、湿地与湖体连通,提升湿地生态效能,提高城市生态品质。

四、建设生态文化“美”

加强森林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保护地为主要载体,建设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文化科普园地基地、森林知识展览馆等,强化森林文化科普教育功能,促进森林文化传播。充分发挥昆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体现个性化、地域化、特色化,重点打造一批符合昆明历史文脉、精神气质的森林生态文化品牌,为建设繁荣的森林生态文化打下良好基础。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强化古树名木保护、复壮和周边生境修复,深入挖掘古树名木文化,构建古树名木网络公众平台和古树名木二维码系统,完善树龄500年及以上的Ⅰ级古树名木和名人故居、风景名胜周边具有历史、景观价值的古树名木信息,将全市古树名木纳入全国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古树名木自然科普、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宣传作用。

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以传统传媒和网络新媒体等手段,全面深入系统地传播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科学知识;引导生态文化艺术作品创作,鼓励广大文学、影视和歌曲创作者走进林区,创作一批反映森林生态文化知识的森林摄影作品、森林音乐作品、专业性研究读物等。

五、共建滇中城市生态空间

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加强滇中城市的生态建设合作,依据滇中城市群生态环境特点,以“三江”、“六湖”、“三大水系分水岭”为架构,共筑生态屏障,共同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和其他点状分布的重要生态空间为核心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专栏6:中国最美省份典范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1.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巩固昆明“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积极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品质提升建设。

2.森林乡村建设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评价认定森林乡村300个。

3.生态文化建设加大对古树名木的经费投入和保护力度,持续对全市古树名木进行规范管理;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嫁接新媒体或APP平台,打造一批昆明精品森林生态文化线上宣传产品;编撰《昆明市林业志》,每年制作拍摄一部以上林草工作纪实片。


第七章  深化林草改革与制度建设

一、全面推行林长制

建立以林长制为主体的党政领导保护发展林草资源责任体系,市、县、乡、村分级设立林长。各级林长组织制定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规划,落实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目标责任制,协调解决区域重点难点问题。建立林长制考核评价制度,对各级林长实行年度量化考核,对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主要约束性指标,以及年度目标任务开展考核考评。

二、继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

巩固扩大国有林场改革成果,理顺国有林管理体制,推进绿色林场、科技林场、文化林场、智慧林场建设。实行最严格的国有林场林地和林木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职工绩效考核机制,分区分类探索国有林场经营性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建立资源分级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定期向社会公布资源状况,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支持社会资本与国有林场合作利用森林资源。积极培育珍贵树种和优良乡土树种草种,加快推进大径级林木、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推进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融合发展,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开展国有林场场长任期森林资源离任审计,全面落实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强化国有林场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强化职工培训。

三、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继续推进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落实林草改革任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放活集体林经营处置权,通过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林业生产行为,采用市场化手段引导和鼓励林业经营者实行可持续经营,将依法自主经营落实到位;编制实施森林经营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推动提升集体林质量;依法依规区划界定公益林,调整优化保护区域布局和保护等级,落实到山头地块。培育家庭林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完善林权流转、收储、担保、贴息、分红等机制,加强产权保护,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收益。推行林地经营权登记和抵押登记制度。拓展集体林权权能,鼓励以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林地。健全林权综合服务平台。开展林业改革综合试点,在森林资源管理、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林业金融创新等新领域进行探索,在项目安排、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政策机制等方面予以支持。


第八章  推进数字林草建设

一、建设林业信息数据中心

(一)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昆明市林业信息中心现有基础设施,继续推进新基建,对标国家先进水平,高标准抓好信息数据中心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大数据信息集成、防灾应急指挥、对外展示宣传等三个方面工作需要,将信息数据中心建设成为集信息集成、指挥调度、展览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加强固定信息采集站点、移动信息监测设备、林区通信设施、数据采集和传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一个市域全覆盖、标准统一的林业信息数据中心奠定基础。

(二)统一建设标准

要统一数据库、应用系统、应用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等各个子系统建设标准,实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实现林草决策科学化、一体化、集约化、智能化。

(三)数据体系建设

将森林、草原、湿地、保护地、石漠化等林草资源数据进行及时采集,及时汇集“信息中心”并进行整合、存储、交互、清洗、转换、标准化等数据处理工作,实现数据的高效交换、集中保存、及时更新、协同共享,建立集数据分析、挖掘和可视化于一体的数据分析与挖掘系统。

(四)运维体系建设

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管理安全等方面形成立体的防护网,加强信息平台日常维护,建立完善运维服务、运维管理、运维服务培训体系,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为林草信息化应用稳定运行提供根本保障。

二、升级政务服务系统

(一)升级智能办公系统

通过统一标准、完善功能,实现各部门、各单位无纸化办公、移动办公,提高办文、办会、办事效率,升级智能办公系统。

(二)提升公众服务能力

对昆明市林业和草原局门户网站进行升级改造,根据需要动态设置网站栏目,不断提高信息发布能力,优化在线服务功能,加强互动交流渠道建设,打造一个集林草展示、信息发布、在线服务、互动交流、智能搜索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林草门户网站。

(三)完善视频会议系统

建设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与物联网视频监控体系进行对接,升级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对全市监控图像资源及其相关信息的调用、操控、存储、转发,完成视频与监控的融合和统一管理,形成一套包含办公、培训、决策、应急、指挥的多媒体通信系统。

三、打造核心业务系统

(一)生态修复系统

1.营造林管理系统建设

建设营造林管理系统,实现营造林作业设计、进度管理等环节一体化监管,结合森林资源、遥感影像数据等进行造林成效评价,为工程质量核查和成果分析提供依据。

2.退耕还林管理系统

建设退耕还林系统,以实现前期建设、中期监测、后期管护一体的动态化、全周期管理能力。准确掌握相关地块的利用效率,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的目标实现。

(二)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1.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体系建设

整合各县(市区)现有林草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和重点林区物联网森林火灾监测设备,新建卫星遥感林火监测系统,结合林草防火地理信息系统专题数据,建立空天地一体化林草防火预警监测系统,实现火险监测、火情报警、扑救指挥、灾情统计、灾损评估的全方位林火信息化管理,提高林草防火和扑救指挥的现代化水平,减少森林火灾发生和损失。

2.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

升级和完善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实现全市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采集、监测预报、灾害评估、网络诊断,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林草有害生物进行预警分析,为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提供决策支持。

3.林草植物检疫系统建设

建立可追溯的植物检疫管理系统,实现对林草植物及其产品从种植、生产、加工、运输、使用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对有害生物传播源头和责任的可追可溯,为控制林草有害生物传播提供有力保障。

(三)产业服务系统

以宜良苗木交易平台、禄劝干果交易电商平台为试点,进一步建设林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交易、销售、溯源等一体化的林业电子商务平台,既为广大林农和中小林业企业提供商务服务,又为消费者提供林产品交易、溯源渠道,使生产者、管理者、消费者之间共享信息并相互服务,为林企和林农提供智能、便捷的林业金融服务、林产品交易服务。

(四)科技创新系统

1.科技项目库建设

建立林草科技创新专项、科技推广示范项目认定等林草科技项目库,实现林草科技项目的网上申报、在线评审、审批立项、实施方案编制、绩效评价等项目管理的目标要求,提高科技项目科学管理水平。

2.科技专家人才库建设

开展林草科技专家人才评选活动,建立科技专家、科技人才库,开展专家在线咨询服务,实现与林草企业、林农等在线互动功能,满足各类社会主体的林草科技需求。

3.科技服务系统建设

建设林草科技成果管理及咨询服务系统,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林草良种推广使用、营造林新技术推广、新产品介绍、林草标准体系发布等科技信息服务。

(五)已建核心系统维护

对昆明市林业信息化项目(二期)已建的资源监管系统,古树名木管理、国有林场管理、林木种苗管理等系统,加强日常运维管理,不断优化系统功能,增强系统整体稳定性和服务能力。

专栏8:数字林草建设重点项目

1.建设林业信息数据中心:

继续推进昆明市林业信息中心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数据体系建设,形成统一建设标准,建设一个覆盖全市各县市区一体化的林业信息数据中心。

2.升级政务服务系统

重点建立和完善市级政务服务系统,主要包括智能办公系统升级、市林业和草原局门户网站升级改造、建设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市局各部门、市属各单位办公信息化,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3.核心业务系统建设

建立和完善现有已建系统、生态修复系统、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产业服务系统、科技创新系统。重点推进云安木天下、宜良苗木交易平台、禄劝干果交易电商平台建设。


第九章 全面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建设

一、林草灾害防控体系建设

(一)森林草原火灾防控体系建设

1.健全火灾预防管理体系

推进市级火险预警管理平台建设,提升火情预警监测能力,力争到2025年,将重点火险区域监测覆盖率提高到88%以上,一般火险区域监测覆盖率提高到85%以上。健全防火组织体系,强化网格化管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护林员、瞭望员火灾预防“探头作用”。探索实行购买服务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森林草原防火工作。

2.提高火情早期处理能力

在交通要道、重点林区等敏感地段配置宣教、管控等设施设备,全力推广“防火码”,加大巡护和检查力度。协调公安机关持续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野外用火行为。推行突发火情应急处理一区一策、一地一案。加强防扑火力量培训教育,开展带装巡护,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实行报扑同步。各级指挥员合理调配扑救力量,阻止火势蔓延。

3.加强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实施森林草原防火基础治理建设工程,完善防火道路网络,加强防火隔离带建设,新建和维护防火道路、阻隔带,结合自然阻隔系统形成均衡的网络化林火阻隔系统。强化重点国有林区、自然保护地、城镇周边、重要设施等敏感区域火灾防控。加强重点区域防扑火物资储备库建设。完善各种以水灭火系统,重点加强消防水池(水窖、水罐)建设,并在条件具备的地方组网。

4.加强滇中城市群防火防控合作

加强与玉溪、曲靖、楚雄、红河4州市的森林草原火灾防控合作,提高滇中城市群森林草原火灾防控水平。加强昆玉、昆曲、昆楚接壤区域森林草原防火监测与预警网络,以及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州市间防灭火联防联控机制,加大公众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火灾综合防控能力。

(二)加强有害生物防治

提升林草有害生物防控能力,遏制重大有害生物扩散蔓延,生物入侵防范能力和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1.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开展市级重点区域监测预警中心测报站建设试点工作,在滇池流域、重要水源保护区、城市面山及主要交通沿线、重点公益林区等安装部署高智能监测基站。推进有害生物常态化监测、网格化管理,建立基于GIS+大数据技术的林业有害生物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2.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指挥调度系统和防治质量监管系统,建设和完善指挥中心和物资储备库,提高应急救灾能力。实施松材线虫病防控攻坚行动,实现疫情发生面积和乡镇疫点双下降。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绿色防控技术,开展松小蠹、松毛虫、叶蜂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治理工作。

3.检疫御灾体系建设

开展检验鉴定、检疫封锁、检疫监管和除害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有害生物检疫追溯系统建设,对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引种检疫审批实行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建立植物及其产品数字化档案和数据库。加强市、县(区)两级检疫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机动检疫和快速处置能力。

4.加强滇中城市防控合作

加强与滇中4个州市林草有害生物防控合作,建立州市联防联控合作机制,降低有害生物入侵的风险,提升林草有害生物防控能力。推进林草产品检疫合作,创新合作机制,切断林草产品在贸易环节中可能发生的有害生物转移,确保滇中生物安全。

(三)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

继续优化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布局,新建监测站点,提升重点区域的监控覆盖率。完善各监测站点设施设备,开展人员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各级监测站的应急处置能力。

(四)加强林草执法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地方性林草法规体系、法律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林草行政执法体系;稳步推进林草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健全执法队伍,强化执法监督,实现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动态管理,全面推进林业法治建设;深化林草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人员力量,在市、县(区)两级组建林草执法队伍,统一行使林草行政执法职能;建立健全林草部门行政执法与公安机关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推进自然资源环境综合执法。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公众保护林草资源和爱护生态环境意识,提高全社会依法治林意识。

专栏9-1:林草防护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1.林草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建设:

(1)森林火灾高危区(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建设森林防火火险要素视频监控系统,火情监测点114个,火源监测点39个,林草消防专用指挥车2辆。

(2)阻隔系统建设。建设防火道路300公里、林火阻隔带150公里。

2.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开展松小蠹、松毛虫、楚雄腮扁叶蜂等有害生物治理,年均治理森林有害生物面积20万亩。建设1个市级测报站(东川区)。

3.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完成红嘴鸥环志调查1000只,红嘴鸥疫源疫病监测血清、咽拭子、肛拭子采样1000份。加强省级管理站建设,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和宣教,储备防疫应急物资。加强2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监测站建设,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开展业务培训,储备防疫应急物资。

4.健全林草法治体系:稳步推进林草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深化林草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组建林草执法队伍,建立健全林草部门行政执法与公安机关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强化法制宣传教育。

二、强化科技支撑建设

(一)推进重点领域科研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筛选入库、公平竞争遴选科研团队、全过程管理和成果评鉴等机制,由科研专家领衔组成研究团队开展科研工作,产出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有关键性、突破性、示范带动性的科研成果,形成科研项目“入库储备一批、开展研究一批、示范推广一批”的良性机制,打造昆明林草科技的流水生产线。要突出重点推进科研工作,规划期内重点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技术,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与示范,林产品高效加工利用技术,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特色经济林品质提升技术,林下种植技术等重大课题研究。

(二)加大科技成果示范推广

加强市、县(区)、乡三级林草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加大科技成果的运用和推广。建设一批科研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大力推广科技成果;通过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科技下乡活动等形式加强科研技术培训推广;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加强林草科普宣传,让林草科技走进千家万户;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吸收、集成创新,推广运用一批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提高科技对林草发展的贡献。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等奖励和利益分配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三)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重视森林生态保护及附属产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扶持站、林下经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昆明市林草科技创新团队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引领全市特色乡土树种选育、森林培育、资源利用、林下经济发展、适用技术推广、科技信息现代化等领域创新发展。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省级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长期科研试验基地,构建高效的科技服务平台,大力改善科技工作基础条件,提升平台质量。力争新增2个科技创新平台,教学、科研单位与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共建2个以上长期教学(实习、实验)、科研基地。

(四)强化标准体系建设

加强林草标准化制(修)定和实施,完善林草标准体系建设。围绕林草重点产业和重大生态工程制(修)定一批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鼓励林草企业制定企业标准。推进林草政务服务标准化,树立依法依标管理和服务的意识,使标准成为管理、服务和准入的“硬约束”。在生态建设和林草产业发展中,加强标准化应用示范。

专栏9-2:科技支撑建设重点项目

1.科技重项目:开展科技项目46项。其中,乡土树种和高品质树种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8项,林草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8项,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6项,林下经济资源(三七、天麻、重楼、滇黄精等)保育及种植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10项,林草资源管理与保护技术研究14项。

2.质量监督建设:完成1000批次食用林产品、木材与木竹制品、林化产品和花卉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抽检任务,构建较为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和林产品质量监督体系。

三、强化林草种苗保障

(一)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开展林草种质资源调查试点,摸清昆明市林草种质资源家底。开展主要造林树种、特色经济林树种、重要乡土树种和草类种质资源收集。加大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力度,构建具有昆明特色的林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加强良种资源保存,为积极开展林草良种选育和新品种开发奠定基础。

(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示范

推进特色乡土树(草)种的良种选育,加快选育一批抗逆、广适、高产的优良林草品种;根据生态建设和林草产业发展的需要,新建一批一批林木良种采种基地,加强基地抚育管理,促进林木开花结实,提高林木良种产量,采种基地生产能力;加大良种推广示范力度,特别是要加强乡土绿化树(草)种利用力度,积极营造良种示范林。积极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加强合作,支持和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林草良种选育工作,鼓励规模企业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对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和潜在利用价值,特别具有观赏性或珍稀濒危的优良乡土树种,要加大良种繁育和推广利用力度。

专栏9-3:林木种苗建设重点项目

1.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完成3个以上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优良乡土树种种质资源调查。以原地保存为重点,开展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和遗传改良研究。开展乡土珍稀林木大花野茉莉、元江栲等种质资源收集。

2.林木良种采种基地建设:以云南松、滇油杉、黄杉、大花野茉莉等乡土树种,以及特色经济林木、珍贵用材树种、珍稀名贵观赏树种等为主,建设一批林木良种采种基地。

3.林木良种的推广示范:重点推广无性育苗技术、容器育苗技术和植物菌剂育苗技术等方面的育苗实用技术。完成昆明市珍稀乡土树种选育及示范基地建设和石林林场墨西哥柏种子园良种审定工作。

四、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将林区道路、供电、用水、管护房和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加强基层站所建设,对房建未达标的国有林场、检查站、种苗站、技术推广站、监测站、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等基层站所,按规范化基层站所标准进行新建或改扩建。

专栏9-4: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1.林下经济工程中心建设:在昆明市林业科技推广总站原址建设林下经济工程中心,主要建设林下经济推广中心、国际合作与科技开发区、成果展示区、科技推广部、创新人才培育中心,种苗繁育研究室、多种模式研究以及其他配套设施。

2.前寒武系省级地质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完成寒武系地质科考中心、博物馆、管护站所建设。

3.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管护局办公区、管护站所建设,以及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等。

4.海口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昆明林草可持续经营研究中心,建设内容包括综合楼、道路、绿地等。开展海口林场森林公园提升改造,建设内容包括防火观光塔、公共卫生间、道路维修、园路、景观休息亭(廊)公园安防系统等。

5.西山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自然资源、有害生物、林火等监测站,建设城(湖)面山防火指挥调度中心、森林防火信息化管理系统、护林员网格化管理系统,推进林区道路硬化,管护房提升改造。

五、人才队伍建设

(一)管理人员培训

管理人员培训目标是提高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提高谋划未来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培训对象为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县(市、区)林草局主要负责人;培训主要采取“送出去”的方式,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学习先进发展经验,举办管理人员培训班。

(二)科技人才培养

科技人才培训目标是解决林草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提高林草保护发展水平;培养对象为昆明市林草局各业务部门人员、各县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内容主要是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技术、森林经营技术、产业发展中核心技术等;培养方式采取委托科研院校培养,鼓励在职职工开展继续教育,聘请专家开办短期培训班,与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专家工作站等开展合作,在项目合作实践中培养科技人才。

(三)新型护林员培训

护林员培训目标是培训一批懂技术、爱林业的新型职业护林员,培训主要由局属各单位、各县市区组织;培训对象是负责林草防灭火的防火员,负责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测报员,负责林草资源保护的巡山护林员;培训内容主要是林草法律法规、林草防灭火专业知识、林草有害生物防治专业知识、林政执法相关知识等,注重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培训方式采取选派科技推广员、科技特派员下乡入村,组织护林员开展各种培训。

专栏9-5:人才队伍建设重点项目

人才培养:培养或引进10名市级(或市级以上)科技人才,力争新建市级(或市级以上)创新团队1个。开展各类培训20期,共600人次。


第十章  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推动全市林草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作为规划实施的方向引领和政治保障。各级林业草原主管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主动担当作为,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坚持包容合作、资源共享,合力解决林草保护发展中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重大问题。加强林业草原行业相关群团组织领导,不断提高党的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激发全党全社会为推进规划实施落地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完善资金政策

完善天然林保护、草原生态奖补等政策,积极推进自然资源休养生息制度,逐步提高森林、草原、湿地生态补偿标准。争取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财政资金投入到林业草原保护发展项目。完善本规划重点项目库,及时向发改、财政等部门申报入库,压实县区主体责任,明确市县两级资金承担比例,并财政编制规定纳入市县两级林草部门预算。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丰富国家储备林、特色经济林等金融产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探索重大工程市场化建设、运营、管理有效模式,建立多元化林草融资体系。支持建立生态保护修复PPP项目示范机制。强化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做好年度资金预算编制工作,确保规划提出的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三、健全实施机制

(一)明确责任主体

明确目标任务工作分工,制定规划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地。强化领导责任和实施职责,各级林草部门要将规划重大任务落实情况和下一年度实施计划列入单位年度重点工作事项,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班子其他成员按照分工抓好主要指标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的落实工作。

(二)落实重点任务

规划约束性指标落实到各县(市、区),加快完善相关指标的统计、监测和考核办法,确保主要指标顺利实现。加强对预期性指标的跟踪分析和政策引导,确保如期完成。加快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实施,重大改革政策尽快落地。做好规划提出的重大改革和制度建设与上级深化改革年度工作要点的对接工作,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三)编制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

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要细化落实规划特定领域目标任务,根据规划重点领域的发展任务,做好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编制实施工作。各县(市、区)编制地方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和年度计划,要与本规划密切衔接,落实本规划涉及各地区的目标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各县(市、区)林草局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并上报市林业和草原局。

(四)营造良好氛围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加强规划编制、实施、监测评估、监督考核全过程的舆论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职能转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创新服务和监管方式,提高行政效能。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政务公开重要内容。强化规划法治保障,研究制定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管理办法。

(五)加强监测评估

加强动态监测分析,创新和改进统计工作,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和数据资源,提高规划实施监测分析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健全规划调整修订机制,根据规划监测分析及评估结果,确需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的,制定调整方案,报规划批准部门同意后调整,并报同级发展改革部门备案。完善规划评估机制,委托第三方分别于期中和期末开展规划评估,期中开展中期评估,主要评估各任务完成进度和重大工程建设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对预期无法完成的任务和无法实现的目标及时作出调整。期末开展总结评估,全面评估规划主要任务和重大建设工程完成情况,总结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期林草发展规划编制提供依据。

(六)强化监督考核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各实施责任主体要及时发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保障社会公众知情权。畅通公众监督渠道,更好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对规划实施的民主监督作用。加强规划实施考核评价,强化中期评估、总结评估及专项评估结果的运用。探索将规划实施考核结果与被考核责任主体绩效挂钩。


昆明市“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表

序号

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

投资(万元)

资金来源

国家

省级

市县两级

其他

合计


997456.06

219931.00

96150.00

103099.19

578275.87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364084.00

211571.00

92700.00

59813.00


(一)

国土绿化


138347.00

82664.00

25960.00

29723.00


1

退耕还林还草

在国家批准的规模和范围内,优先对生态脆弱区、生态退化区符合退耕政策要求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完成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2.99万亩;工程任务县(市、区)技术人员、退耕农户技术培训。

8547.00

4784.00


3763.00


2

重点区域人工造林

对重点功能区和重点生态区的突出生态问题,在金沙江流域(昆明段)、滇池、阳宗海等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规划实施人工造林12.98万亩。

129800.00

77880.00

25960.00

25960.00


(二)

森林资源保护


87707.00

43117.00

40620.00

3970.00


1

全面保护天然林

不断提升天然林保护能力,加强管护站点、道路、辅助设施设备等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建设智能管护体系,实现全市天然林(公益林)应管尽管。加大退化天然林修复,精准提升天然林质量,因地制宜培育复层异龄林。

3203.00

3203.00




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积极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继续对国家级、省级、市级公益林实施补偿。

84504.00

39914.00

40620.00

3970.00


(三)

森林质量提升


133930.00

81690.00

26120.00

26120.00


1

封山育林

对新造林地、河流上游和水库附近的水源涵养林地、风景林等进行封育,通过封山育林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减轻森林病虫害,提高林分质量。实施封山育林16.65万亩。

3330.00

3330.00




2

退化林修复

以生态区位重要、林相残败、林木生长衰竭、林地生产力出现严重下降的林分为优先对象,采取合理方式,调整树种结构、龄组结构和径级结构,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恢复和提高林地生产力,修复和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实施退化林修复14.20万亩。

130600.00

78360.00

26120.00

26120.00


(四)

草原生态修复


4100.00

4100.00




1

草原资源基本情况调查

开展草原资源基本情况监测,掌握全市国土范围内草资源情况,建立草原小班档案,形成草原资源“一张图”管理。

200.00

200.00




2

退化草原修复

因地制宜,积极开展退化草原改良和种植乡土草种,提升草原生态功能。

3000.00

3000.00




3

草原有害生物防治

开展草原有害生物普查,根据普查结果因情施策,开展草原有害生物综合防治,面积10万亩。

200.00

200.00




4

草原动态监测

探索“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逐步建立以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监测方式,及时掌握草原动态信息,反映草原生态状况。建设东川、寻甸、禄劝3县(区)草原监测点,在东川、晋宁、寻甸、禄劝、嵩明、富民、宜良、石林8县(区)开展草原“天空地”一体化地面监测。

200.00

200.00




5

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

开展云南凤龙山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工作,高标准编制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加快试点建设进程,探索以草原自然公园为载体的新型草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500.00

500.00




绿色惠民产业建设


525960.00


250.00

1440.00

524270.00

(一)

林草产业建设


428960.00



1440.00

427520.00

1

林下经济

继续推广林药、林菌、林花、林下蔬菜等生态种植模式,林下有机中药材2万亩,道地药材、特色药材、药食两用药材3万亩。

28000.00




28000.00

2

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

造5个国内知名的森林旅游品牌,2个湿地旅游品牌,发展森林人家12个。创建森林康养基地8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6个。

50000.00




50000.00

3

观赏苗木产业

定20个乡土树种育苗基地;标准化苗圃建设3万亩,建设2个进出口种苗安全示范区;支持新品种认定。苗木基地改造提升5万亩,其中乡土树种和自主知识产权树种培育为主的建设2.5万亩,苗木新品和驯化培育面积1.5万亩,其它1万亩。 在宜良县建设产业园区作为昆明市重要的苗木综合交易平台,将园区建成为云南省重要的苗木综合交易、物流中心。

39660.00




39660.00

4

特色经济林产业

以提质增效为目的,建设特色经济林果高产高效示范面积1万亩,建设10个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经济林果初级机械加工一体化示范点30个。

1300.00



1300.00


5

产业园区及市场建设

继续推进2个园区建设:在寻甸建设中国·昆明国际林业产业园,在富民建设林产工业精品园;在安宁建设西南木材交易市场,在宜良建设观赏苗木交易市场,在禄劝建立西南干果交易市场。

300000.00




300000.00

6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打造国家级龙头企业4户,新增省级龙头企业6户以上。创建国家级合作示范社2家,省级合作示范社10家。发展家庭林场30个。

10000.00



140.00

9860.00

(二)

林草业现代服务业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建设3~4个苗木苗木行业品牌,推动苗木精品建设。力争认定市级绿色食品牌10家,省级绿色食品牌5家。力争推动3个林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工作。以奖代补推动有机认证工作。

97000.00


250.00


96750.00

生物多样性保护


53849.12

1000.00

2200.00

4205.12

46444.00

(一)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5400.00

1000.00

2200.00

2200.00


1

保护地管理及能力建设

展“智慧”保护地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升,建立网络和巡护监测体系,建立科研科考、巡护网络及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

5400.00

1000.00

2200.00

2200.00


(二)

生物多样性保护


48449.12



2005.12

46444.00

1

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中心建设

辖3个保护区在主城区建设统一的科普展示和宣教体验中心。包括动植物博物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中心、濒危动植物研发中心、市级疫源疫病应急储备库、动物医院、交流中心等基础设施。

47444.00



1000.00

46444.00

2

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

实施退耕还湿工程,建设黑颈鹤食源地100亩,新增视频监控系统6套,在横河、水城两个管护站建设视频监控中心,建设自然保护区宣教中心,开展自然保护区甸沙乡森林抚育面积3600亩。

423.00



423.00


3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培育富民枳容器苗,回归富民枳达1万株;实施弥勒苣苔生境恢复项目。

582.12



582.12


助推中国最美省份典范城市建设


11700.00



11700.00


1

森林乡村建设

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评价认定森林乡村300个。

9000.00



9000.00


2

生态文化建设

加大对古树名木的经费投入和保护力度,持续对全市古树名木进行规范管理;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嫁接新媒体或APP平台,打造一批昆明精品森林生态文化线上宣传产品;编撰《昆明市林业志》,每年制作拍摄一部以上林草工作纪实片。

2700.00



2700.00


数字林草建设


5550.00



5550.00


(一)

建设林业信息数据中心

继续推进昆明市林业信息中心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数据体系建设,形成统一建设标准;覆盖全市各县(市区)一体化林业信息数据中心。

1300.00



1300.00


(二)

升级政务服务系统

重点建立和完善市级政务服务系统,主要包括智能办公系统升级、市林业和草原局门户网站升级改造、建设高清视频会议系统。

800.00



800.00


(三)

核心业务系统建设

建立和完善现有已建设系统,建设资源监管系统、生态修复系统、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产业服务系统、科技创新系统,市林草局1套,14个县市区各1套。

3450.00



3450.00


支撑保障能力建设


36312.94

7360.00

1000.00

20391.07

7561.87

(一)

林草防护体系建设


8160.00

6060.00


2100.00


1

森林火灾高危区(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

建设防火道路300里、林火阻隔带150公里。建设火情监测点114个,火源监测点39个,林草消防专用指挥车2辆。

7475.00

5980.00


1495.00


2

加强有害生物防治

年均治理森林有害生物面积20万亩。建设1个市级测报点。

115.00

80.00


35.00


3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

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完成红嘴鸥环志调查1000只,完成红嘴鸥疫源疫病监测血清、咽拭子、肛拭子采样1000份。提升2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监测站建设。

530.00



530.00


4

健全林草法治体系

建立健全地方性林草法治体系,稳步推进林草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深化林草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组建林草执法队伍,建立健全林草部门行政执法与公安机关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强化法制宣传教育。

40.00



40.00


(二)

科技支撑建设


1475.00

300.00


1175.00


1

科技支撑建设重点工程

开展科技项目46项。其中,乡土树种和高品质树种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8项,林草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8项,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6项,林下经济资源(三七、天麻、重楼、滇黄精等)保育及种植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10项,林草资源管理与保护技术研究14项。

1350.00

300.00


1050.00


2

质量监督体系建设

成1000批次林草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抽检任务,构建较为完善林产品质量监督体系。

125.00



125.00


(三)

林木种苗工程


600.00



600.00


1

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成3个以上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优良乡土树种种质资源调查工作。以原地保存为重点,开展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和遗传改良研究。开展乡土珍稀林木大花野茉莉、元江栲等种质资源收集。

50.00



50.00


2

林木良种采种基地建设

以云南松、滇油杉、黄杉、大花野茉莉等乡土树种,以及特色经济林木、珍贵用材树种、珍稀名贵观赏树种等为主,建设一批林木良种采种基地。

500.00



500.00


3

林木良种的推广示范

重点推广无性育苗技术、容器育苗技术和植物菌剂育苗技术等方面的育苗实用技术。

50.00



50.00


(四)

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


25956.94

1000.00

1000.00

16395.07

7561.87

1

林下经济工程中心建设

在昆明市林业科技推广总站原址建设林下经济工程中心,主要建设林下经济推广中心、国际合作与科技开发区、成果展示区、科技推广部、创新人才培育中心,种苗繁育研究室、多种模式研究以及其他配套设施。

8561.87



1000.00

7561.87

2

前寒武系省级地质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完成科考中心、博物馆、管护站所建设。

2826.83



2826.83


3

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管护局办公区、管护站所建设,以及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等。

3301.62



3301.62


4

海口林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昆明林草可持续经营研究中心,建设内容包括综合楼、道路、绿地等。开展海口林场森林公园提升改造,建设内容包括防火观光塔、公共卫生间、道路维修、园路、景观休息亭(廊)公园安防系统等。

6266.62

500.00

500.00

5266.62


5

西山林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自然资源、有害生物、林火等监测站,建设城(湖)面山防火指挥调度中心、森林防火信息化管理系统、护林员网格化管理系统,推进林区道路硬化,管护房提升改造。

5000.00

500.00

500.00

4000.00


(五)

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或引进10名市级(或市级以上)科技人才,力争新建市级(或市级以上)创新团队1个。 开展各类培训20期,共600人次。

121.00



121.00


附注:

1.资金来源中,林草产业建设其他资金由市场主体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中心建设林下经济工程中心建设两个项目,其他资金由旧城改造土地置换(市林草局两个局属单位办公区域占地)。

   2.重点区域人工造林和退化林修复项目按照1万元/亩,资金投入按国家占60%、省20%、市县两级20%预算;封山育林按200/亩预算。

3.规划重点项目建设按照程序报批实施,明确市县两级承担比例,属于市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按照财政预算编制规定纳入部门年度预算编列。

图片1

图片2

图片3